•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粤语不是粤人古语 而是中原夏朝的官方语言 (1人在浏览)

QUOTE(水东老牛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6:30 PM)
博贺故称是为“北虾”,因名不雅,建国后才根据谐音起名“博贺”。类似的还有爵山,故称“竹山”,霞洞,故称“下侗”,阳西的儒洞,实为“牛侗”。还有台湾的基隆实为“鸡笼”。
这些都是根据谐音起的。楼主不要望文生义。记得曾经有一个文人,就汉字的“欲”字中的“谷”旁,说中国人的欲望就是“谷”,论证中国人就是爱吃,好吃,洋洋洒洒一大篇。殊不知,此“谷”乃“山谷”之“谷”,而非“稻谷”之“Y”(谷的正体字)。
[snapback]2665082[/snapback]​



嗯,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是建国后才根据谐音起名“博贺”。那是根据什么语言的谐音?这应该历史不远,应有人说得清的呀,说不定改名的老同志还健在。竹山\下侗\牛侗有谐音可说,唯独"博贺"这个音也离得太远了吧?不论是"北虾"、"白虾"、还是“八夏”,用海话、黎话、博贺话、水东白、广州白、还是高州白还是读不出“博贺”音来。哪位前辈解释一下?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1:11 AM)
另外,用普通话读古文更是拗口,建议电白的学子用"黎话"读古文,非常顺口,方便记忆
cx.gif

[snapback]2664518[/snapback]​


闽语、粤语读一些古诗比普通话跟朗朗上口,这是因为闽语、粤语都是古汉语与越语的混合语,这2大方言形成之后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古韵。
汉语、汉文化,在古代,是极其强势的语言、文化,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都深受其影响,如日语,朝鲜语,都是大量的汉语词汇,越南语就更不用说了!!但不能说这些国家的语言就是古汉语。
不要说汉语的支流粤语和闽语,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的词汇都是来自古汉语,我就见过有一位侗族兄弟发出疑问,说他们的侗语跟古汉语太相同了,会不会就是古汉语。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6:57 PM)
嗯,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是建国后才根据谐音起名“博贺”。那是根据什么语言的谐音?这应该历史不远,应有人说得清的呀,说不定改名的老同志还健在。竹山\下侗\牛侗有谐音可说,唯独"博贺"这个音也离得太远了吧?不论是"北虾"、"白虾"、还是“八夏”,用海话、黎话、博贺话、水东白、广州白、还是高州白还是读不出“博贺”音来。哪位前辈解释一下?
[snapback]2665100[/snapback]​


我同意老牛的说法,建议你还是去找《电白县志》查查“博贺”的由来。
老牛说的对,不要望文生义,追源溯本才能找出真相。
 
QUOTE(piaoyes @ 2009年01月31日 Saturday, 12:40 PM)
电白一带荒无人烟50多年,才有从中原一带官员辞官路过见是风水宝地却没人烟,才在当地定居下来发展成现在的电白人,
[snapback]2663676[/snapback]​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10:04 AM)

电白人确是从福建直接迁移过来
[snapback]2664602[/snapback]​


楼主的话前后矛盾,令人难以信服!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5:54 PM)
在下承认"电白50年荒无人烟"这话过于夸张,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留下来的话,这些古越地名应该是不会流传下来,
[snapback]2665046[/snapback]​


看来楼主有点信口开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么能夸张呢!
 
民国时期《电白县志・杂录》中记录有:博贺,原名“八夏”(这两个字有虫字旁),可见黎话中的“北夏”一音是不变的,同时也说明博贺也非建国后才改名的。

哈哈,有点意思了,吃完年例得闲难得讨论这些东西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12:57 PM)
按六朝r代@一俚人居地,使用古越Z,白“博R”港,“博”含x口,“R”含x,故博R古代即商港。
[snapback]2664742[/snapback]​


请楼主说明““博”含x口,“R”含x,故博R古代即商港。”的依据!
 
QUOTE(水东老牛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6:30 PM)
博贺故称是为“北虾”,因名不雅,建国后才根据谐音起名“博贺”。类似的还有爵山,故称“竹山”,霞洞,故称“下侗”,阳西的儒洞,实为“牛侗”。还有台湾的基隆实为“鸡笼”。

[snapback]2665082[/snapback]​


还有林头“雅奏”,实为“瓦灶”、林头“亭梓”,实为“亭子”。。。
 
QUOTE(电白狼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7:10 PM)
楼主的话前后矛盾,令人难以信服!
[snapback]2665106[/snapback]​


那你打开地图看看福建在什么地方,再看看福建在历史中的地位,你再说说“福建”与“中原”的关系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7:23 PM)
那你打开地图看看福建在什么地方,再看看福建在历史中的地位,你再说说“福建”与“中原”的关系
[snapback]2665126[/snapback]​


难道楼主想说福建是古代中原的一部分?那么请楼主也查一查古代中原是否包括福建!
 
QUOTE(电白狼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7:17 PM)
请楼主说明““博”含x口,“R”含x,故博R古代即商港。”的依据!
[snapback]2665118[/snapback]​



我可没有这个功底去解释古越语中,“博”为什么是口,“贺”为什么是货,而我的依据是出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祖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 ”所撰写的《茂名市海上丝绸之路遗迹遗址调研报告》一文,详情可看: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940&secid=14983
 
我所说的中原官员,就是txn 所说的“姓崔的卸任回家的路上”即崔本厚,唐博陵王崔玄晖后代,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主要指 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 因历史上是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 至少在西晋以前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现在所指狭义仍是河南及其临近很少一点地方 广义可指华中地区 即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五省地区 。

上面我早已说过历代中央都大量派官员、军队前往福建,所以不论崔本厚是祖籍福建闽县,还是江西虔化人(江西是广义的中原地区),其实说不定是江西虔化人被中央派往福建闽县的外来人口,也不得而知,但至少是官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会中原官场“雅语”,这是电白县志记载的冯冼家族灭族后有记录的首次迁入的第一人,详细可看下面:

《电白姓氏渊源考略――霞洞崔氏》历史学家李爵勋写的书有讲
电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于唐博陵王崔玄晖,乃崔玄晖后代的一个分支,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随父和叔入粤开基。

崔本厚的父亲崔焕之,居南海沙头北村沙涌坊。其叔父崔与之,南宋进士,原居于增城,被宋理宗任命为右丞相,和被任命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府事,致仕后,住在广州崔府街。

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任廉州府灵山县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临灭亡时,他从灵山解组告归,过神电卫(今电城)之西海滨渡头村(今属旦场镇),即在那里安居。同来南迁伯叔祖妣卢墓亦在渡头村,该地后名崔家园.

崔本厚晚年号九九公,享寿八十有九。逝后与妣黄氏合葬旦场上三里许北葛岭,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孙讳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举人第一名)。其后,择吉于新一个癸酉年,建解元祠于电城西门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孙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举人。融兄友兴生吴佐(五世)。吴佐字时益,号日盛。元末时,他迁霞洞开族环居。其姻亲王万选(五世)、缙 (六世)父子则从双村仔(今电城镇海头村),也一同迁来霞洞开族环居。吴佐是崔氏来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来电白落籍的崔本厚为崔氏始祖。

崔本厚(九九公)下传七世(即吴佐之孙)才分元、亨、利、贞四房。《周易》“上经”的开头,说:“乾、元、亨、利、贞”。意是说:乾卦,包涵有原始的伟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贞洁的德性。这里,则是依次以之为四个房(儿子)的序号。镇符(长房)为元房之祖,镇助(二房)为亨房之祖,镇保(三房)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为贞房之祖。而吴佐之长孙江淳则无后嗣传下来。他们祖先各代,对初期开发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三万余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

========
另电白县志记载的同txn 所说的一样,崔本厚卸任回家的路上,经过霞洞大村时,一看这里好地方,比家乡好多了,就在这里定居,这与历史学家李爵勋考证的,崔本厚首先是在旦场镇定居,这也不算是矛盾了,现代的GPS定位还有10米的误差,别说是历史考证。
 
各位可以回去查一下族谱,我们的祖先应是先由中原入闽再经粤东往西迁移。
 
QUOTE(piaoyes @ 2009年01月31日 Saturday, 12:40 PM)
但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因冼太夫人后人得罪了武则天而遭灭九族,族人不是杀尽就是远迁改名换姓,电白一带荒无人烟50多年,才有从中原一带官员辞官路过见是风水宝地却没人烟,才在当地定居下来发展成现在的电白人,
[snapback]2663676[/snapback]​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8:20 PM)
我所说的中原官员,就是txn 所说的“姓崔的卸任回家的路上”即崔本厚,
[snapback]2665176[/snapback]​


呵呵,我的性格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人,言语上如有冒犯,还请楼主原谅。
武则天灭冯氏是在公元7世纪,崔本厚为南宋末年(13世纪)人,前后相差600年,楼主说是50多年,岂不又是矛盾?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12:08 PM)
如果说粤语是古语,则黎话更古!
举一例:
人离不开两样:食和性,所以人类在这两方面是天天说的,也不会赶时髦,某天就突然换一种读音。
那么食饭离不开的筷子,白话就是“筷子”,没有第二种说法,但黎话始终都是说“饭箸”,筷子在古文中正是“箸”

对于性,听听电白人讲粗口,有一个字电白人多是会说不会写----“膣”,翻翻新华字典639页的解释,一个在现代汉语中差点失传的字!
ha.gif
而白话在这个读音上就没古籍可查,难道是讲粤语的在历史上曾推广“普通话”,在某一夜之间就换一个嘴形骂人了?
[snapback]2664704[/snapback]​


1、“箸”的讲法不光是黎话的讲法,茂名、羊角带的白话也是同样的讲法。
2、并不能说黎话仍在使用某些古老词汇,就说黎话是正宗的雅言。每一种汉方言都有它古老的一面。正如白话把“吃”叫“食”,与古汉语一致,岂不是白话也是雅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上面这一段古诗,如果用现代普通话来读的话,将会非常押韵,语调优美,如果用黎话来读的话,既不押韵,又突兀。
 
QUOTE(电白狼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9:08 PM)
呵呵,我的性格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人,言语上如有冒犯,还请楼主原谅。
武则天灭冯氏是在公元7世纪,崔本厚为南宋末年(13世纪)人,前后相差600年,楼主说是50多年,岂不又是矛盾?
[snapback]2665197[/snapback]​



谢谢指出错误, 我记少了一个0,电白确是冯冼家族灭族后荒芜500多年才出现崔姓大家族,然后才有其它大姓迁入.这个年限决定了电白文化的绝灭性断层,所以也是古越文化的消失,期间虽然也有零星的住民,但不成气候,人文上仍然可用"荒芜"两字形容.



白话是不是雅语,我在首帖有周云先生的文章:“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
正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我才敢推论,黎话比粤语更接近中原古语,保留更多中原古语词汇发音,正因为电白荒芜500多年,所以黎话受原住民古越语影响更少,加上冯后,电白不再作为文化政治中心,不会太多受外来文化冲击,根本上保留迁入时人员口音,即中原口音.

当然,语言文化再不受外来文化影响,自身也会发展,所以准确讲粤语也好,黎话也好只是较大程度接近中原古语,而非100%的"雅语",中原人除了向广东迁移外,也会向其它地方迁,所以也不至于其它语言不含有中原古语.正因电白的历史不幸才有机会比其它地方更有幸保留中原古语.

至于普通话押不押韵,已不用讨论,"普通话是满族人学讲的汉语而不是受满语影响的汉语 "

木兰诗中的"姊妹",正是黎话中的"子妹"一音,大陆普通话只有"姐妹",台湾普通话才保留有"姊妹"一词,而后面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黎话读更顺口,与黎话歌"锁匙叮当,锁匙铜,打开大门看新人...."后面的叙事写法更为类似
 
再解释你为什么觉得木兰诗用普通话读得押韵呢? 你应该知道诗中有一句"可汗大点兵"吧,谁是可汗?中原皇帝有可能称可汗的吗? 只有北方游牧民族皇帝才称可汗,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这个"可汗"应是拓跋鲜卑族在山西建立"北魏"的皇帝,是逐步汉化的北魏人写的,与清朝满族人学讲汉语一样,就如美国人学普通话与英国人学普通话一样,大家都学得不伦不类,所以那时鲜卑族学汉语作木兰诗写得押韵,用满族人学汉语的普通话也读得押韵.------------哈哈,这可绝对是信口开河!合不合情理你自己去理解.
 
QUOTE(电白狼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09:32 PM)
1、“箸”的讲法不光是黎话的讲法,茂名、羊角带的白话也是同样的讲法。
2、并不能说黎话仍在使用某些古老词汇,就说黎话是正宗的雅言。每一种汉方言都有它古老的一面。正如白话把“吃”叫“食”,与古汉语一致,岂不是白话也是雅语?
[snapback]2665211[/snapback]​


闽语、粤语在形成过程中大量汲取中原“雅言”,自成体系之后保留大量古语词根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日语中就把“老师”成为“先生”,读音也相近,但不能因此而论断日语是中原古语。
 
QUOTE(piaoyes @ 2009年02月01日 Sunday, 10:23 PM)
谢谢指出错误, 我记少了一个0,电白确是冯冼家族灭族后荒芜500多年才出现崔姓大家族,然后才有其它大姓迁入.这个年限决定了电白文化的绝灭性断层,所以也是古越文化的消失,期间虽然也有零星的住民,但不成气候,人文上仍然可用"荒芜"两字形容.
白话是不是雅语,我在首帖有周云先生的文章:“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
正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我才敢推论,黎话比粤语更接近中原古语,保留更多中原古语词汇发音,正因为电白荒芜500多年,所以黎话受原住民古越语影响更少,加上冯后,电白不再作为文化政治中心,不会太多受外来文化冲击,根本上保留迁入时人员口音,即中原口音.

当然,语言文化再不受外来文化影响,自身也会发展,所以准确讲粤语也好,黎话也好只是较大程度接近中原古语,而非100%的"雅语",中原人除了向广东迁移外,也会向其它地方迁,所以也不至于其它语言不含有中原古语.正因电白的历史不幸才有机会比其它地方更有幸保留中原古语.

至于普通话押不押韵,已不用讨论,"普通话是满族人学讲的汉语而不是受满语影响的汉语 "

木兰诗中的"姊妹",正是黎话中的"子妹"一音,大陆普通话只有"姐妹",台湾普通话才保留有"姊妹"一词,而后面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黎话读更顺口,与黎话歌"锁匙叮当,锁匙铜,打开大门看新人...."后面的叙事写法更为类似
[snapback]2665257[/snapback]​



我学现代汉语时潮汕话、电白的黎话(湛江话)和海南话,都是闽南语的分枝。
搜索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BD%E6%96%B9%E8%A8%80


闽语,分布于福建、台湾两地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浙江的些许地区,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保存许多古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1955年在语言学分类上可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理论中,闽语被看作是“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较新的观点认为,闽语是汉语族内的一个语支。

闽语北起浙南,沿海南下经福建省、广东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又跨海至海南、台湾,复因移民关系,东南亚地区华人也多操闽语,尤以闽南语(含潮汕话)为大多数。东南亚华人所称福建话即是指闽南语当中的闽台片。

因其内部复杂,只有大面积的调查,搜集大量语料,才能更好说明闽语的特点,提出分区的依据以及研究其历史演变和迁徙。

闽语支内部分歧巨大,各语言基本无法相互通话。通常分作五片;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不同语言:

1. 闽南语,以厦门话(或闽台片、台湾腔)为代表,狭义的台语即指此。
闽语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和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
# 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
# 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
# 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
# 莆仙话,分布在莆田和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广东

广东潮汕地区有12个县市使用闽语,占全省面积的1/3: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汕尾、海丰、陆丰,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的一部分。另外,雷州半岛有5个县市使用闽语:湛江、遂溪、廉江、雷州、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语的中山、阳江、电白也有部分地区说闽语。

[编辑] 海南

海南有14个县市使用闽语: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
 
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本厚解组后(退休),经神电卫(电城)之西海滨,山清水秀,遂定居在那里。据考证,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旦场镇青福村委会渡头村,取名为“崔家园”,80年代时,“崔家园”的屋地还在那里,到90年代初时,青福村委会要建设市场,才将屋地推掉。
 
我个人认同,理由很荒诞:现在的官僚思想跟满清很一致.
 
重要吗?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