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感恩门背后的荒谬逻辑 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又一次尴尬 (1人在浏览)

BreadTop

小学二年级
注册
2007-08-13
帖子
165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感恩门”,这是捐助者与受捐者之间,甚至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又一次尴尬。
www.6park.com

8月22日,《楚天都市报》发表一条消息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这条消息被新浪网转载后,短短一天时间里,就有评论跟贴1万多条,成为当天跟贴最多的新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感恩门”成为人们竞相评论的话题,至今余波未消。
www.6park.com

捐助与受助,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捐助与受助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甚至是发生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因而,如何对待捐助与受助,直接反映了不同地位的人们甚至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
www.6park.com

事情本身很简单。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www.6park.com

在去年的孙俪停捐事件中就有人说,“把爱心的、慈善的、公益的好人好事搞成童话寓言,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这话其实说得有点过于含蓄,无论是孙俪停捐还是这次的所谓 “感恩门”,实际上都已经最终演变成一种恩怨故事。而且,这种恩仇故事,已经不仅是发生在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同时也发生在更为广大的社会舞台上。换句话来说,捐助者与受捐者之间的恩仇故事,不过是更广大的社会舞台上,富人与穷人之间恩仇故事的缩影。正是这一点,使得人们无法完全以个人行事的方式或个人品行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
www.6park.com

“如何看待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调查中,结果是,认为“应该取消,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的154129人,占185569人参人数的83.21%。认为“不应该取消,既然主动资助别人,主观上就不应图回报”的只占8.76%。认为“不好说,也许事情没那么简单”的占8.04%。尽管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总起来看,在无计其数的跟贴或评论中,受到指责最多的还是受助者,但捐助者受到的指责和抨击也为数可观。“捐者虚伪功利,受者冷漠无情”,一句话概括了对双方的指责。
www.6park.com

我向来不赞成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动机做过多的揣测。善事就是善事,不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起善事却演变为恩仇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因为事件的前因后果之间太不对称,中间的逻辑太过扭曲。事实上,那5位因为没有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学生,在这场风波中所承受的指责和心理压力,更强化了整个事情的荒谬性。我们有理由推测,在其中有的学生的心灵中,这也许成为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件不说是好事,但退一万步也不应该是坏事的事情,为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荒唐的结果?
www.6park.com

这次的感恩门事件,如同去年的孙俪停捐事件一样,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有可能面对和重新审视贫富分化背景下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关系。
www.6park.com

一篇报道说,如今,一场“感恩门”风波,将双方之间微妙的“度”击得七零八落。在各种媒体上发表的无计其数的评论与跟贴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评论者的立场是什么,无论其指责的是哪一方,都往往与“穷人”、“富人”或“穷人与富人”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对捐助者的指责中就更是如此。其间,激愤之词更是不绝于耳。在这样的一种抨击与功讦中,“强求感恩的实质是精神奴役”、“以感恩为前提的捐助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索要感恩的捐助是为富假仁”。在指责富人的同时,是站在穷人立场为受助者的辩护。相反,在对受助者的指责中,对穷人的轻蔑也是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臆想性地将受助者的贫困与其父辈的无能和超生相联系。在此,我们其实并非要评论其中的是非曲直,许多指责也许都自有其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当中体现的以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划界为基础的对立。于是,一种私人性的事件演变为公共性事件。
www.6park.com

前面提到的双方关系中 “微妙的度”,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因素。这种“微妙的度”来自什么地方?它应该来自贫富迅速分化背景下的 “敏感心态氛围”。在这种心态氛围之下,许多事情就会被扭曲。索取感恩,也许应当受到指责,但相对于更多分文不出的人,无论如何最应受到指责的不是这些作为捐助者的女企业家,尽管可能她们出的钱也不多,要求感恩的做法也欠妥,而被指为忘恩负义白眼狼的学生,正如许多评论者指出的那样,不给捐助者写信并不意味着不知道感恩,贫困所导致的自卑与自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然而,在一种特殊的敏感心理氛围中,这一切都可能被扭曲和放大。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说:“奥拓车主打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车主打人,那就是阶级矛盾。”这里问题的实质是,随着社会贫富分化的加深,“富人”与“穷人”的分野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各种各样的指责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人们总是力图将对方置于道德不正义的位置。而这种做法的背后是群体间的对立。
www.6park.com

当然,从根本上说,心态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唐昊先生曾经讲到这样一件事情,多位慈善人士在北京一个慈善活动上谈了亲身经历的索捐:有求助者没拿到钱就躺在慈善人士经营的饭店门前要钱;也有人在慈善人士家属的病床前吵闹,逼人捐款。青岛市的王明殿多年来为740名学生捐钱捐物价值累计达100余万元,其事迹被报道后遭138人上门索捐,最多的一天达到12人,不给钱就叫骂威胁,还打恐吓电话。唐昊先生说,看到这则新闻,不仅想起前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农民工讨薪成功后拖欠律师费、受捐助学子不感恩等事件。在这些被描述为不感恩、“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人们身上,其实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这些不约而同的行为是一个信号――弱势群体不再唯唯诺诺承受命运的不公,而是理直气壮地觉得这个世界亏欠了他们。
www.6park.com

在评论孙俪停捐事件时,我曾经指出,“问题出在哪里?也许是出在捐助者和直接受捐者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把捐助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捐助者直接对受捐者的,可以称为直接捐助;一种是通过慈善机构实施的,可以称为间接捐助。孙俪对贫困学生的捐助就属于直接捐助。直接捐助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承载了太多的个人因素,尤其是施恩与感恩的关系,甚至其中有一种拟亲属化的因素”。现在看来,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www.6park.com

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看一下这次社会为这种一对一的直接捐助所安排的具体场景:“一对一”资助的见面仪式开始了。“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会议厅、这么多时髦的阿姨、这么多的领导。”一位被资助的大学生回忆。大学生们被要求上台和跳舞――《感恩的心》,这也是仪式的主题。一位受捐者回忆起去年跳集体舞时的情景,台下的家长与资助者,许多双眼睛泪光闪动。但对这群贫困的孩子,这是尴尬、是自卑,甚至是屈辱。还有受助者家长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一句歌词,“宋总(一位捐助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一篇报道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捐助仪式的现场上,一位受助者向前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了下去,在全场愕然的注视下,男孩眼泪直流。“娃的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母亲望了望儿子轻声地说,“见面会完后,他扑到我身上说:‘妈,当穷人实在太憋了!’”
www.6park.com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思索一个问题:在一个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的社会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
 
在一对一的帮扶中,受恩者不给具体的捐资者说一声谢谢,对这种人,我下次是不会资助的。
 
QUOTE(湖海山人 @ 2007年09月20日 Thursday, 10:58 PM)
在一对一的帮扶中,受恩者不给具体的捐资者说一声谢谢,对这种人,我下次是不会资助的。
[snapback]1937051[/snapback]​






受恩者,本应报予感激之情!但在现实中,很多受助者都有心理压力,有寄人篱下之感觉,总是抬不起头,这样和捐助者会产生一条鸿沟,心灵难于沟通,骨子里他会感激的,可在表现中,无从开口,无法表达,有如穷人与富人的隔阂,互不融洽!捐助他人是个"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行为",又何尝要人家的回报呢?!那怕是"谢谢",你也看得那么重,心理不是还有点虚荣吗!?你的快乐是建立在捐助上,不是在受助人的感恩上.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相信他们,也许会把"爱心"的圣火传递下去,这才是难能可贵啊!
 
其实问题可以简单化看待:当你帮助某人解决了一项困难时,对方扬长而去和

对方说了句简单的"谢谢",这两种反应,你的心里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我在学校的BBS上经常帮同学解决问题,但,如果那人一声谢谢也不说,我

绝对不会再做为他做第二次的"傻事".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不说谢谢,那么

他传递的信息就是:这是你义务为我做的,下次,你还要无偿为我做.但事实

上,这不是.如果连谢谢都不会说,那么这个人的人格价值已经不值得别人为

他付出.
 
施恩者希望感恩,并不比财主施剩饭给乞丐高尚.
 
QUOTE(txn @ 2007年09月21日 Friday, 10:08 AM)
施恩者希望感恩,并不比财主施剩饭给乞丐高尚.
[snapback]1937310[/snapback]​



face3.gif

在能力范围内去施助,施恩不望报。
 
很多人都不懂贫困者自卑而敏感的心理。
不表达感恩,并不是不懂得感恩。

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帮助别人,
不要对贫困者说: 嗟,来食!
 
即使施恩不望报,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向同学借支笔一张纸也应该说声"谢谢",这跟本不算什么报恩,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及修养.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
如此连谢谢都没有说一声,下次再没有人愿意捐助了。
如果我是捐助者之一,我下次也绝不会那样捐助了。

在这里,我想起两件事情。
孔子的弟子子贡救了一个人,对方的家属给了钱了表示感谢,子贡不受。孔子说以后那个地方再没有人愿意帮助别人了。

子路也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一头牛感谢他,他接受了。孔子说,那个地方以后会有很多见义勇为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阿伯也给我上了一次课。
今年暑假将结束,我的堂接到大学通知书,到处借钱。外地的堂伯答应借一千给他。堂弟想路远,搭车不便,他想让我去开会时顺便拿回来。我说不便,后来我打电话让阿伯直接存进我的银行帐户里。
阿伯说:“他应该自己来拿。你向别人借钱,应该懂些礼貌。”

那么,我也对那个连“谢谢”都没有的大学生说声:“你们应该说声谢谢,或向施恩者说说自己的情况。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但还说不上道德修养。”
 
施恩与受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施恩不会受恩,受恩无法施恩,但因一个行为,将施恩和受恩联成了一个事件,从而引发了很多是非.
佛祖有割肉喂鹰之举,佛祖此举并非要鸽子感恩,而因佛祖有一颗博爱之心,只有领会佛祖的胸怀,才能明白施恩的真正意义.才能做到不计施予,不求回报.呵呵,在下明白,但在下达不到,故不会勉强自己.
君子不受"嗟来之食",这好象是春秋战国时就有人说的,看来骨气不是后来的人才有的,姑且作为人的天性认为吧.想想,人若没有一点骨气,这世界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作为大学生,我认为他们是有骨气的,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若没有骨气早就是社会大学的一分子了,这些受恩大学生,内心应该象打倒五味瓶一样.估计有些学生,他(她)并不想接受恩惠,但因自身实际情况,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内心是很难受的.呵呵,这种矛盾的心态所产生的失态行为,希各位能理解.
现在是施恩者眼巴巴地希望受恩者感恩,那怕是一句"谢谢",但他(她)没有等到,这让他(她)很失望,看来,他们的境界和我差不多,高不了多少,只不过不象我有自知之明~~~~不知为了什么,干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